|
气刚书法劲 |
|
潘龄皋(1867-1954),字锡九,号葛城居士,河北省安新县安州(乐慕城)镇西北村人,1867年2月6日(清同治六年正月初九日)生于书香门第。祖潘祖望,清生员;父潘希曾,清庠生,早亡。 潘龄皋幼时天资聪颖,入塾后,勤于攻读,常夜点香火照明以自学,1881年(清光绪七年)考中秀才。后外出受聘做塾师,白天教书,夜晚自学深造,兼习书法。他通经史,旁及诸子百家;喜读唐诗宋词、明清古文,尤擅书法。 1894年(清光绪二十年甲午),他由津赴京应乡试,考中举人,翌年(乙未)殿试,获二甲十三名点为翰林。在翰林院三年后,于1898年赴甘肃,任隆德县知县。 “七七”事变后,潘龄皋曾任安新县县长。1938年,日军进驻多次请潘出任县维持会会长,他拒受伪职,遂于1938年1月逃离家乡,定居北平。随之,日军诱逼潘龄皋出任河北省伪省长,汉奸、北平维持会会长江朝宗、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等人多次劝他出山,他均以种种借口坚辞不受,日酋恼羞成怒,遂命宪兵将其逮捕。被捕时潘龄皋穿戴寿衣寿帽,以示不再生还的决心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49年10月1日,潘龄皋参加了开国大典,毛泽东主席签发委任令,任命潘龄皋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议。 潘龄皋书法以行书见长,在颜(真卿)字风格基础上,远取苏(东坡)书之丰腴,赵(孟頫)书之淑美、董(其昌)书之清雅,近取刘(墉)书之浓厚,形成了自己的风貌。总体特征是,笔画饱满,结字奇侧,章法清朗。其笔法多用逆笔人纸,导墨行笔。笔画显得外柔内骨,点画果断干脆,干净利索;撇画挺拔而厚重;捺画一波三折而内含筋骨;钩画多方折;竖画行笔时劲健凝重,万毫齐力,收笔时至力量饱满时戛然而止,有一种笔止意无尽之感。 潘龄皋书法结体与前人不同,特征是上重下轻,左重右轻;上下紧密,左右宽松;上横不平,偏竖不直。偏正欹侧之中意趣横生,气韵生动。潘龄皋书法整体感觉疏朗、匀称、平稳;肥瘦对比,大小相间;粗细错落,轻重互见,起伏跌宕,韵律勃动;肥不臃肿,瘦不枯薄,宽不松散,细不纤弱。体现其深厚的功底。
|
|
|
|
|